宋理宗一个落魄皇室,他是怎么登上皇位的?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知秀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宋理宗的故事。

在封建社会,由于阶层的流动基本算是一个闭环,所以要想改变自己所在的阶级,读书入仕几乎成了唯一的通道。

平凡人可以通过寒窗苦读,进入朝廷庙堂,但要是想当皇位,怕只有起义和篡位这两条路。毕竟,皇位的继承有严格的要求,不但讲究一脉相承,而且还是姓氏江山,不像现在的选举,面向大众、公平公开。

纵观中国历史,通过起义当上皇帝的人为数不多,而那些篡位成功的人却不在少数。其实,这些篡位成功的人是有些共同特点的,他们要么是皇室相残,要么家里本就是外戚或大族,例如秦二世胡亥、西汉皇室外戚王莽、东汉的曹丕、玄武门之变中的唐太宗等等。当然,亦有个别是平民出身的,比如篡夺东晋的刘裕,还有老宋今天的主人公——宋理宗赵昀。

落魄的皇族,捡来的皇帝

不过,说赵昀是通过篡位当上皇帝的,恐怕会有人接受不了。毕竟他不曾像李世民那样弑兄篡位,也没有残害任何皇室,甚至可以说,他并没有做任何大逆不道的事。虽然他姓赵,但其父与皇室的血缘关系非常远,完完全全就是无权无势的村野民夫。那么,是怎样的机缘巧合,让赵昀坐上龙椅,成为了九五之尊呢?

赵昀原叫赵与莒,于1205年在绍兴府山阴县虹桥出生,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十世孙。都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只要跟皇室有血缘关系,即便比较远,也应该有个爵位封地之类的。然而,赵昀的父亲赵希瓐在世时并没有任何爵位,只是个从九品的县尉,可以说他们一家的生活与平民无异。

那么,为何身为皇族的赵昀一家,会如此落魄?这件事,怕是要从赵匡胤跟赵光义之间的皇位争夺说起。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赵匡胤召弟弟赵光义入宫饮酒,并留弟弟在宫中就寝。隔日清晨,赵匡胤驾崩,皇弟赵光义登基继位,是为宋太宗。由于赵匡胤死的突然,赵光义的即位又不符合“父终子继”的法制,故而很快就演化成了赵光义为了当皇帝“烛影斧声”杀兄夺位的谣言。而赵光义在做了皇帝之后,就再也没有赵匡胤后人什么事了,直到宋高宗赵构无后,又不想把皇位传给子侄们,这才从太祖一脉中选定继承人,也就是后来的宋孝宗。在此期间,太祖后人分崩离析,大多已经失去了封地和爵位,也导致了赵昀这样的后人贫困潦倒、落魄不堪。不过,赵昀虽然家境堪忧,却也是太祖一脉,理论上讲,他还是有继承皇位的机会的。

人们常说,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可赵昀却不一样!因为他的背后是一个男人,并且这个男人跟他素无瓜葛,而他只是这个男人权力斗争中的一枚棋子。这个男人大手一挥,改变了赵昀的一生。

这个男人,便是南宋“四大奸臣”之一的史弥远。正是他,帮助赵昀登上了这个凭赵昀自己不可能登上的王位。

那时的史弥远跟皇太子赵竑的关系不是太好,而且他还从细作口中得知,赵竑有杀他之心。于是,他便开始谋划着另立太子。可皇宫内生不出儿子,改选之事又迫在眉睫,他只能紧锣密鼓的在宗族中海选储备子嗣。没过多久,他的幕僚余天锡向他推荐了赵与莒。

赵与莒被接到京城之后,被立为沂王嗣子,赐名贵诚。1224年,赵贵诚被册立为皇子,赐名昀。宋宁宗逝世后,史弥远联合杨皇后私改遗诏,这才促成赵昀篡位称帝,即宋理宗。

宋理宗到底是不是一个无能昏君?

理宗知道自己的皇位来的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一直将朝政交由史弥远把持。虽然理宗“委旧辅史弥远,渊默十年无为”,但我们不能以此轻下定论,说他是一个无能昏君。

在史弥远死后,宋理宗厚积薄发,才有了后来的“端平更化”。纵观理宗的执政之路,老宋总结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无实权,忍气吞声,培养实力

理宗从一个乡间野夫摇身一变成为了九五之尊,朝堂上的各方势力自然是有所不服、人心浮动。反观理宗,他在当上皇帝之前,没有任何自己的势力。在这样的形势下,理宗只能收起施展抱负的念头,全心全意的当一个傀儡。当然,理宗也不是坐以待毙的傻子,他在“渊默”的十年间里韬光养晦,不断在暗中培养势力,直到史弥远去世之后,才执掌朝政。

那么,既然理宗并没有自甘堕落,为何要等到史弥远死后才励精图治,而不是尽快肃清奸臣呢?

在老宋看来,理宗对史弥远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他知道自己能入主皇宫,史弥远功不可没,对史弥远,他心存感激。另一方面,理宗对史弥远的权倾朝野、祸乱朝纲产生了恐惧,甚至是忍气吞声,因实力不允许,他只能“渊默”视而不见。

然而,从“宣王修政日,光武中兴时。继述惭非称,规恹动概思。肯堂心翼翼,景行日孜孜。”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理宗还是希望自己能像汉光武帝刘秀一般做出一番成就的。

为了稳固朝纲,也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史弥远当权时,宋理宗选择按兵不动;当史弥远去世后,他才开始了自己大刀阔斧的改革。

二、亲政后,国情骤变,励精图治

理宗亲政后,励精图治,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史称“端平更化”。不过,此时南宋的生存环境恶化,蒙古势力日益南侵,南宋内部也日渐腐败,军队战斗力明显不足。理宗明白,如此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要想扭转颓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他大力整顿吏治、军事、财政,并且拔贤黜佞、出师汴洛、部署抗蒙事宜。他不仅罢黜了史弥远的党羽梁成大、李知孝、薛极等,还重新任命了当初被史弥远排斥的一些较有才干的臣僚,朝政气象也因此有所改观。

当然,即便理宗励精求治,却还是做错了一件事,那就是——联蒙抗金。如果联金抗蒙,说不定南宋还能跟金国继续维持南北方对峙的局面,到最后鹿死谁手也尚未可知,可金国一灭亡,南宋则要直面蒙军铁骑。这只猛虎,既然能踏上欧洲大陆,撕食南宋自然也不在话下。

当然,“端平更化”不能说是成功的,因为它并没有彻底改变南宋的社会现状,只能说明理宗是个有抱负之人,在治理朝政方面也有自己的想法。老宋甚至觉得,宋理宗“端平更化”最初的初衷,大概就是想证明自己不只是一个傀儡吧。

三、到晚年,骄奢淫逸,宦官专权

理宗建功立业的心,没有持续到最后,50岁的时候,他已经对朝政时局失去了信心。“朕仪图治功,宵旰在念,适时多艰,未称朕意。威令玩而不肃,纪纲翕而不张。财计匮而生财之道蔑闻,民力穷而剥民之吏自若。敌非果强,特自未有以振国势;兵非不多,特莫知所以计军实。舍法用例已非矣。”

至此,理宗决定放纵自己,他纵情酒色,专宠后宫。阎妃恃宠而骄、丞相丁大全把持朝政、宦官董宋臣专权用事、有志之士甚至在朝堂门上书写“阎马丁当,国势将亡”。

不过,宋理宗走的最差的一步棋,其实是选定侄子赵禥作为接班人,也就是后来的宋度宗。赵禥先天发育不良,手脚软弱,大脑反应缓慢,算的上是一个智障。即便群臣反对,理宗却执意要立其为皇嗣,恐怕这也间接埋下了大宋亡国的伏笔。

诸葛武侯何其英明,尚且带不动刘禅这类智障的猪队友,难道还能指望贾似道?蜀汉亡国之鉴尚未走远,此时的南宋也算是敲响了丧钟。

确实,宋理宗没有建功立业,也没有力挽狂澜。但是,大多的文学作品把其演绎成了一个不学无术、软弱无能的昏君,也实在是有失公允。

作为一个草根出身、被动篡位的守成之君,能摆脱权臣的控制,找回一点皇室尊严,已然不易。

莫要把身后名看的太重,留下一座无名碑,恣意人生,也不失为一种上佳选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