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字阿瞒,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并未亲手建立魏国的曹操临终前还是自称“魏王”,并嘱托儿子们继续完成大业,甚至因此给儿子留下四员虎将来辅助他们,亦是为了提防司马懿造反。
岂料曹丕却把虎将都给解决掉了!如此一来,就更助长了司马懿夺权的实力!
一、对待曹姓两兄弟,曹丕过于谨慎且睚眦必报
这四名虎将分别是张辽、曹洪、曹彰、夏侯尚。
先来看和曹丕同姓的这两人,其中曹洪和曹彰都是曹操儿子曹丕的弟弟,曹彰是一父所生之弟,而曹洪是曹丕的“从弟”。
曹丕
要说这“从弟”是什么,这就涉及古人的一些礼仪规矩了:当男性对方年龄比当事人小,本非亲兄弟但多少沾亲带故地有着一样的先祖,便会含糊谓之“从弟”。
言归正传,讲讲曹彰是怎么被哥哥忽视而未被重用的?曹彰此人虽是皇族公子哥,但在父亲曹操的教诲下生得勇猛能干,可以说是对魏国忠心耿耿的皇子战将!
他命运的转折源于哥哥曹丕登基后。
曹丕成为帝王后总是疑心重重的,很害怕这位出色的弟弟来和自己争夺皇位,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地把曹彰给发配往了新疆,如此曹丕便觉得可高枕无忧了。
然而曹丕不知道的是,正是有了这个军功赫赫的弟弟在,司马懿才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
此刻曹彰一被调离则正符合司马懿心意,这就等于砍了曹丕一只极为有力的臂膀,大大损耗了其元气!
曹彰
至于曹洪就更不用多言了,曹丕与他的亲密关系能有和曹彰近?他尚且能那样对待自己弟弟,那铁定也会对付自己认为的眼中钉。
如果说曹洪是个百无一用之人,那曹丕除之多少带着点清理魏国杂草的意味,但他却是个武艺高强而十足忠心之人。
曹操在宛城与潼关之战中曾深陷危机,是曹洪挺身而出解救了曹操。
故而曹操对这一员大将很是信赖和重用,不过“一朝天子一朝臣”,来到曹丕这边,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纵使曹洪是元老级武将,傲慢的曹丕也并不领情,甚至因为“曾向曹洪借钱而无果”这类小事怀恨在心,以至于在登基后睚眦必报,想寻找各种借口来杀他。
幸得太后庇护,曹洪逃过一死,可最终也被贬为了庶民。
二、张辽和夏侯尚,一个救曹丕而死一个不被重用
再看看另外两个和曹丕无血缘关系,但在三国时期很出名而颇受曹操喜爱的武将:张辽和夏侯尚。
张辽的军事作战能力极强,他曾在逍遥津一战中以少胜多,凭借着区区800人就战胜了对方孙权的10万军队!
单就个人武力值而言也是出类拔萃的,此前和太史慈大战80回合就能瞧出其实力。
这位被曹操器重的魏国五子良将之一,还被曹操的对头关羽盛赞,谓之“此人武艺不在你我(关张)之下”。
曹操之所以非常敬重他还源于张辽的忠心耿耿,他对曹操从无二心,纵使曹操经历了赤壁的惨败亦不离不弃;对待曹家的兵将也是好的没话说,甚至为了他们曾向关羽求过情!
曹操
试想,这样一位德高位重的将军谁人能忽视?即使是张辽年岁大了,魏国上下也依然敬重他如初,司马懿等就更不敢造次了。
曹丕倒不像对待两位弟弟一样待之,对其而言,张辽是比亲眷还重要的存在。可即便如此,曹丕最终还是“坑”了张辽。
彼时他听不进去众人的劝阻而执意要伐吴,结果可想而知,被吴国打得是节节败退,张辽也在这场战役中为保护曹丕而被丁奉给射死。
张辽的去世对魏国而言,无疑是沉重至极的打击,也为篡权的司马懿等提供了合适的良机。
最后一个夏侯尚是夏侯家族中非常出色的后代武将,他也是曹操用来辅佐曹丕之人才。
此人年岁不大却颇有少年老成的范儿,统帅军队方面更是得心应手!也是因为这样,曹操才舍得将自己女儿嫁给他。
不过这个女婿夏侯尚对曹操女儿曹氏略显冷淡,反而是更宠爱自己的小妾,曹氏遂对哥哥曹丕诉苦,曹丕自然是要帮妹妹出头了——他盛怒之下处死了夏侯尚的小妾。
夏侯尚就此不被重用且最后还郁郁而终了……
三、四员大将尽除去,司马懿篡权成功
至此,曹操留下的四名大将或死或被冷落,其意欲用他们制约司马懿的计划也就此落空。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曹丕不重视父亲的嘱托造成的,曹操生前也多次提醒曹丕要小心司马懿,可儿子就不当回事儿,直到公元249年司马懿发起“高平陵之变”,曹丕方如梦初醒。
司马懿彼时已是个70岁垂垂老矣者,但他依旧能和子孙司马昭、司马炎一道玩弄曹丕于股掌之中,除了老谋深算外,更是曹丕自身原因造就的啊!若四名将领尚在,怎能容许司马炎建立晋朝?
失去了主心骨大将的朝廷,仿佛一摇摇欲坠的豪华船只,只需轻轻一拨就能让它葬身于海底……
伺机行动的司马懿顺利解决了曹氏皇族武将曹爽,迅速获得了整个魏国的大权。
或许后人会说司马懿奸诈篡权而得位不当,不过我们更应看到历史背后的种种现象——曹丕的识人有误将魏国亲手送给了他!
如此观之,又不得不佩服曹操的“毒辣眼光”,他在生前早就觉得司马懿此人野心不灭而大有篡权之可能性,并给曹丕安排了四名得意将领辅之而绝后患。
只可惜儿子曹丕不成器,自己的主观成见还是战胜了客观分析的情绪,最终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局面,令曹操辛苦建立的曹魏政权毁于一旦!
我们在这一历史故事中也能领悟出诸多道理,即决定某事前,万不可意气用事,也不能偏袒亲情血缘,而是要做到“对事不对人”——很遗憾,曹丕却是反着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