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子婴身份,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元前207年,那个毁掉大秦帝国的奸臣赵高死在了子婴的手中。子婴是秦国宗室中人,手中并没有实权,之所以能够杀死赵高这个丞相,是因为采用了寡不敌众的方法,将赵高独自一人引诱到他的地盘上,不管赵高是丞相,还是秦王,到了这里就是孤身一人,任凭有天大的本事,也难逃生天。
秦国传到子婴的手中,已经从皇帝变为秦王,昔日辽阔的秦帝国现如今能够控制的地区也就只有关中,而且兵马也已经所剩无几。大将章邯率领的二十万骊山囚徒大军已投靠项羽,开国大将王翦之孙王离所率的二十万长城军团皆被项羽活埋,南越五十万大军的通讯被起义军隔断,与朝廷丧失联系。
秦国的毁灭只在朝夕之间。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率领十万大军兵临咸阳城,在位仅四十六天的秦王子婴自知无力回天,举国投降。
秦王子婴的政治生涯走到了终点,几个月之后,他将死于项羽之手。子婴西去,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疑问,那就是他到底是谁,是秦二世的哥哥?秦二世的侄子?还是秦始皇的弟弟?
《史记·秦始皇本纪》明确记载,子婴是秦二世的侄子。
“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六国年表》明确记载,子婴是秦二世的哥哥。
“赵高反,二世自杀,高立二世兄子婴。”——《史记·六国年表》
《史记·李斯列传》明确记载,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
“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史记·李斯列传》
这三种说法到底哪种说法经得住推敲呢?
子婴并非秦二世的侄子,同时也并非秦二世的哥哥
现如今流程最广的说法是子婴是秦二世的侄子,也就是秦二世哥哥扶苏的儿子,这种说法根本没法站得住脚。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子婴刺杀赵高之前,与两个人商讨过刺杀的方案,这两个人是子婴的儿子。如果子婴是秦二世的侄子,秦二世哥哥扶苏的儿子的话,那么他根本不可能与他的儿子商讨刺杀的方案。
如果秦始皇十七八岁生下扶苏,直至秦始皇四十九岁去世,扶苏最多也就是三十岁出头。就算扶苏跟秦始皇一样,十七八岁生下子婴,秦二世在位三年,加上这三年,子婴最多也就是二十岁出头。一个二十岁出头的人,他的儿子能有多大?就算子婴十岁生子,他的儿子也不过十岁左右,哪里有人会与十岁左右的幼童商讨这样的国家大事,脑子岂不是被驴踢了,十岁左右的幼童能懂什么?
“子婴与其子二人谋曰”——《史记秦始皇本纪》
赵高在造反前夕,与女婿阎乐、弟弟赵成商讨造反事宜时,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吾欲易置上,更立公子婴。子婴仁俭,百姓皆载其言。”
从这句话中可以得知,子婴无论是在宗室中,还是在民间,都有着极大的威信。试想一下,子婴如果当时只有二十岁出头,别说威信,单是社会阅历都不怎么丰富,更别说能够想出引赵高独自一人到自己的地盘,将其杀掉这种计谋了。
“子婴进谏曰:“臣闻故赵王迁杀其良臣李牧而用颜聚,燕王喜阴用荆轲之谋而倍秦之约,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之议。此三君者,皆各以变古者失其国而殃及其身。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主欲一旦弃去之,臣窃以为不可。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臣窃以为不可。”——《史记·蒙恬列传》
以上这段话如果子婴是秦二世的哥哥,他绝对不敢说出来。在这段话中,子婴指明了秦二世如果执意要杀蒙恬的话,那么就是“无节行之人”,“是轻虑者”,总的来说就是一句话,不是当权者所为,说简单点就是说秦二世如果杀了蒙恬,那么就不适合当皇帝。
秦二世是通过篡改圣旨而立的君王,心原本就虚,所以在当时他正谋划着如何杀掉自己的竞争者,这些竞争者也就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如果子婴是秦二世的哥哥,当他说出这段话的时候,就注定了他会死在秦二世的手上,可最后事实表明,他并非是死在秦二世的手上,而是死在了项羽的手上。为什么秦二世不杀子婴呢?单是子婴这一段话,就足以以诽谤君王为由处死,为什么呢?
秦二世不杀子婴只有两种原因,第一种、子婴不对秦二世构成威胁;第二种、子婴是长辈,不好下手。
子婴不是秦二世的侄子,也不是秦二世的哥哥,那就只剩下了一种可能,这种可能就是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也就只有这一种可能能够解释一切
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他儿子的年纪肯定也不会小,毕竟哥哥秦始皇最大的儿子都有三十岁出头了,自己的儿子再小也有二十多岁,与二十多岁的儿子商讨如何刺杀赵高非常合理。
子婴身为秦始皇的弟弟,秦二世的叔叔,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他都没有皇位的继承权,对秦二世构不成威胁,秦二世也没必要杀他。同时,他身为秦二世的叔叔,毕竟是长辈,说几句不好听的,秦二世也不好动手。
子婴是秦始皇儿子中的长辈,与秦始皇同一辈,在宗室中或在民间有威信很正常。
总结
三种说法经过层层推敲,只有《史记·李斯列传》中所记载的“始皇帝之弟”能够站得住脚。
从子婴诛杀赵高来看,子婴也是个有能耐的君王,奈何生错了时代,生到了无力回天的时代,别人都逼到门口了,可是根本没有大军可用,只能投降,最后还惨死项羽之手,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