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隋唐两代之后,宋朝又是怎么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的?

宋太祖赵匡胤经过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后,有感于自己是通过武将们而成为皇帝的,于是就想建立一个以文人为主的王朝,为此他及以后几位皇帝对科举制度作出了一些创新之处,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宋朝是怎么对科举制度改革的?

最先创新的就是糊名制度。这个制度就是将考生的所有相关信息全部用纸糊住,让主考官以及评阅官在阅卷时无法得知该张考卷是哪位考生所做的,就是要尽可能将作弊的风险降到最低。糊名制度在确立之初就遭到了许多考生的反对,其中就包括后来的文坛大佬范仲淹,反对的理由主要是怕哪些名声不太好的考生在考官阅卷时得到一个很好的成绩,毕竟科举取士除了成绩之外,还更注重个人的品格。

其次就是考试时间的确立。唐朝的科举是每年考一次,因此在这一年中要花费很多财力与人力。宋朝认为这样太过于繁琐了,所以在宋英宗时就将科举定为三年一考,好让考生能有时间去准备好考试所需的内容,还能使朝廷能够轻松应对即将到来的“大比之年”。

还有就是科举文风的转变。这要从宋朝的文坛大佬欧阳修说起,欧阳修于嘉祐二年担任科举主考官,对于哪些无病呻吟的程式化文章来说,他早已心生厌恶。于是他将已经有百年历史的文风转变为必须是言之有理的古文,也正是这一次转变,让苏轼两兄弟在这一届科举大比中得以脱颖而出。

最后一点是对原有的科举考试内容与科目进行改变。王安石在变法时,上书皇帝请求废除明经与明法等复杂的科目,只需留下进士这一科,并且还直言诗词歌赋不再作为考试内容,因为读书人不能只懂作诗写赋,还要通晓圣人之言,这样在做官的时候就能多一些治国治民的经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