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小瞧了儿歌在引领阅读中的作用

三岁了,还要不要读童谣呢?有哪些适合的童谣书呢?

女儿三岁多的时候在幼儿园学习了不少童谣,回到家就要跟我练几首……我们俩边说边乐,哈哈哈笑个不停。特别是有一种叫“正反话”,我跟大家学学哈:“大房子,房子大;小白兔,白兔小。”“白小兔”,“兔小白”,“兔白小”……

这不仅是童谣中的一种,也在曲艺中常见,按相声里的解释就是:“就是我说一句话,你把这句话翻过来再说一遍。”这样的语言游戏有何意义?没有,除了欢乐。

而欢乐,正是童年的最大追求。不仅相声,童谣和儿歌中也充满着机智、诙谐的语言游戏。我就从一本日本绘本大师安野光雅的作品《小三角,倒过来》为例介绍下童谣的好处,并推荐一些童谣绘本。

《小三角,倒过来》是安野光雅根据日本广为流传的歌谣《小三角,倒过来》为基础所创作的绘本。世界各国的儿歌中有很多都是半通不通的,格式简单,用词简单,节奏简单,方便不同语言能力的孩子们读起来容易上口,周作人曾经分析过这个现象:“儿初学语,不成字句,而自由节调,及能言时,恒复述歌词,自能成诵,易于常言。盖儿歌学语,先音节而后词意。” 《小三角,倒过来》歌谣中所涉景物有些是日本特有,“但就一二名物,涉想成趣,自感愉悦,不求会通。”

----只要欢乐。

这本书的歌谣像极了正反话,也就具备了足够的吸引力,成为孩子们喜爱的语言游戏。一来是因为其中有节奏的重复,给孩子们以语言上的安全感,让任何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类似游戏的孩子很快上手。另一方面,这样的语言游戏中暗含着孩子式的恶作剧,以看到其他孩子出洋相为乐。安野光雅先生也深谙其道,在开始几幅简单的“白兔子”vs“兔子白”和“白豆腐”对“豆腐白”之后,开始复杂起来,特别是在“青蛙跳”对“跳青蛙”之后,孩子们要对画面进行“阅读”,依次或者任意顺序说出小孩跳、绿蚂蚱跳、蛐蛐跳、跳蚤跳、袋鼠跳、鱼跳、鹿跳、灰蚂蚱跳,其他的孩子就得快速地反应过来,一一说出跳小孩、跳绿蚂蚱、跳蛐蛐、跳跳蚤、跳袋鼠、跳鱼、跳鹿、跳灰蚂蚱,稍有不慎,没接上,或者吭吭哧哧接慢了,再或者说错了,不仅对方会哈哈大笑,自己也会忍不住乐起来。这样,就在语言游戏中也弥漫了热闹气氛。有了这样的气氛,也会有愉悦的体验,于是生命力就长久了,我们看似“简单无聊”的正反话接龙能让孩子们玩的不亦乐乎,而且常玩常新。

----重复中的语言游戏。

在重复中,看似祥和的画面中其实暗藏玄机。比如在“红金鱼、红苹果”的跨页中,一来一往的“红这个啊红那个啊”应对时,说不定会对突然出现的“红猴子”弄个措手不及----因为孩子说的是“红屁股”!看来,“红屁股”和“屁股红”绝对可以乐翻亲子共读现场。不仅如此,在一片“红”中,那一个蓝色的小蛇是不是很醒目呢?我们在这里也停顿了一会,才被儿子给反转过来-----对,已经四年级的哥哥也被我们的热闹的阅读完全吸引进来了:“红舌头,舌头红。”我还有点儿莫名其妙,女儿已经在帮着解释了,“就是蛇的舌头。”

儿童会在一次次的重复中进行语言游戏,可也不是完全重复,游戏内核相同,语言上有推进,每次推进一星半点的,这样的推进既是一种语言节奏,又是一种游戏的进阶----惟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既熟悉,有自信心,又得“提心吊胆”,眼到、耳到、嘴到。


李一慢,儿童阅读专家,新阅读研究所研究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