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韩信自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韩信打败龙且占领了齐国之后,齐国的术土蒯通见刘邦和项羽都在极力争取韩信,知道韩信所处的地位举足轻重,就想劝韩信自立,齐国不再依靠他人。
蒯通见到韩信后,先转弯抹角地对他说:“我曾经学过相人之术。”韩信问: “你相人相得准吗?”蒯通回答:“一个人的贵贱,看他的骨法;喜怒哀乐,表现在外表上;至于事业之成败,主要看他的决断。从这几个方面综合起来相一个人,准确无误,万无一失。”
韩信见他说得头头是道,就问: “那请你给我相一相怎么样?”删通说:“请闲人离开这里。”韩信令左右都退下后,蒯通才对韩信说:“我从你的正面看,贵不过封侯,可前途上又潜伏着不安的因素;从你的背面看,你却是大贵之相。”韩信问: “这怎么解释呢?”蒯通借此对天下大事发挥了一通议论。
那么蒯通是如何劝韩信独立的呢?
蒯通首先分析了刘邦与项羽斗争的形势。
他说:“天下开始起义反秦的时候,英雄豪杰只要起而自立为侯王,一号召反对暴秦,就会有很多人集合在他的周围。因为那个时候,人人都想推翻秦的统治,所以有个风吹草动,就能把大家发动起来。现在刘邦和项羽争天下,使很多无辜的百姓,暴死在沙场,更多的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蒯通接着分析了项羽、刘邦的处境。
他说:“项羽在彭城打败刘邦后,一直追刘邦到荥阳,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威震天下。但是现在项羽的军队被刘邦阻击在京、索(今河南郑州市)之间,由于地形不利,三年都无所进展。项羽军队的锐气,已经在刘邦险要的军事防线前受挫,粮食供应也很困难,后方的百姓厌倦战争,项羽难以再持续坚持下去。”
蒯通又分析了刘邦的处境说:“刘邦拥有数十万人马,依据山河的险要之势,在巩县、洛阳一带建立起防线,一天要打几仗,但在军事上毫无进展。他败走荥阳,又在成皋受伤,不得不转而在宛县、叶县活动,智勇都已受困,无法得到施展。”
蒯通接着又归结说:“现在刘邦和项羽的锐气,都已在长期的对垒中受挫,他们的粮食供应都很困难,后方的百姓都疲惫而厌战,不知何时能尽快结束这场战争。依我看,必须有贤能之土出面干预,才能结束这场战争的祸害。刘邦和项羽的命运,都决定在你手里。你支持刘邦,刘邦就会战胜项羽;你支持项羽,项羽就会成为胜利者。”
蒯通接着向韩信献计说:“我从你目前的地位和利益考虑,诚心实意地为你设想,最好的选择是与刘邦与项羽都和好,采取平衡的外交,你自己独立,与刘邦和项羽三分天下,鼎足而居,谁也吃不掉谁。”
蒯通分析了韩信在三分天下之后的优势。
他说: “以你的智谋,有这么多兵力,占据了齐国这样富庶的地方,燕,赵又听从你的指挥,控制了刘邦和项羽的大后方,你再按照百姓的愿望,出面制止刘邦与项羽间的战斗,恢复暂时的和平,天下谁敢不听你的话。你再趁此机会,分割大的诸侯的封地,支持和分封弱小的诸侯立国,各路诸侯各就其位后,大家都会感谢你的恩德,谁还敢不听你的话。”
蒯通还就齐国怎么强大起来向韩信建议。
蒯通说:“齐国据有淮河、泗水流域富饶的地方,你只要整顿内政,安抚百姓,对各个诸侯王都怀之以德,尊重他们的利益,那时你就可以称霸诸侯,大家都听从齐国的命令了。
蒯通怕韩信犹豫不决,最后还反复告诫他说:“我听谚语说,‘天赐你不取,反而会受其害;时机到了不抓住,反而会遭殃’,你现在遇到了最好的良机,请你好好考虑,不要失掉这个机会。”
韩信听了蒯通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但心里又很矛盾,犹豫不决。他对蒯通说:“刘邦待我很好。他让我坐他的自用车,把他最好的衣服给我穿,还送我他最爱吃的东西。我常听人说,坐了别人的车就要负担别人的患难,穿了别人的衣服就要常想人家的忧愁,吃了别人的东西就要冒死为人家办事。刘邦这样厚待我,我哪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对他背信弃义呢!”
蒯通见他主要是掰不开与刘邦的交情,又对他分析了这种朋友之交的不可长久。
蒯通说:“你自以为和刘邦是好朋友,想永久和好下去,我认为你的想法错了。张耳和陈余当百姓时,两人为刎颈之交,后来因为在巨鹿之战中发生了误会,他俩成为仇敌。张耳被陈余打败后,逃到了刘邦处,陈余还不死心,非要刘邦杀了张耳才肯出兵打项羽。刘邦欺骗了陈余,没有杀张耳,你与张耳又在击赵时,杀陈余于泜水之南。他们两人相交之厚,天下人都知道,可后来终于决裂,互相残杀,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因在于他们两人都有很高的欲望,当彼此间的欲望发生了冲突时,就会发生矛盾,变成仇人,人心难测呀!你今天以忠信之交对待刘邦,可也未必能超过张耳与陈余当时的交情,而你们之间发生的矛盾,肯定会有不少大于张耳和陈余在巨鹿之战中发生的误会。所以你认为靠与刘邦之间的交情,刘邦今后决不会危害你,这种估计是错误的。”
蒯通在举了张耳和陈余的例子后,又举了战国时文种、范鼓与越王勾践的例子,说明君臣之间也是一种互相政治利用的关系,并无不变的友谊可言。
蒯通说:“战国的时候,越王勾践被吴王打败。越国的大夫文种和范蠡与勾践同生死共甘苦,帮助他振兴了越国,击败了吴王后,范蠡很聪明,趁着勾践胜利之时,不辞而别,逃离了越国,而文种却被勾践赐死。当时布句谚所说:‘野禽打完,就要烹食猎犬;敌国破灭,就该杀害谋臣,’以朋友之交而言,你与刘邦的交情不会超过张耳与陈余;以对朴乇的忠诚来说,你又不会超过文种和范蠡。从这两个例子,也就可以看到你今后的下场。请你现在还是要好好考虑选择,不然可就失掉了机会。”
蒯通接着又分析了韩信因为战功显赫,已引起主人的不安,他今后很难再协调和刘邦的关系。
蒯通说:“勇敢谋略超过自己主人的,自身的处境就很危险;功劳盖天下者,就不会得到赏赐。你这次出兵,渡过黄河后,俘虏了魏王豹,擒拿住代相夏说,又在并陉口一战,杀了陈余,平定了赵国,接着又威胁燕国投降,最后在讨伐齐国中,还打败了项羽的二十万援军,杀了他的统帅龙且。你立了天下无二的大功劳,计谋也没有人可以与你相比。你现在的威望已经危及主人的地位,立下了无法赏赐的功劳。投降了项羽,项羽不敢信任你;依靠了刘邦,刘邦又会害怕你。你现在处于人臣的地位,而名望却高出了你的主人,谁也不敢容纳你。你找不到靠山,只有独立,这才是你可以选择的唯一出路。你现在还犹豫不决,处境可就愈来愈危险了。”
韩信听了蒯通这一番既有事实又讲道理的分析,心里很矛盾,虽然心动,可仍然下不了背叛刘邦的决心。他认为自己功劳大,刘邦不会夺去他齐王的地位。所以考虑的结果,还是决定依靠刘邦。当韩信把他的最后决定,告诉蒯通后,蒯通说:“只考虑细节的人,不可与他谋大事;只想为人臣的人,当然不会有当君王的意图。”他见韩信听不进他的建议,就离韩信而去。
蒯通知道,韩信虽然不采纳他的建议,但会怕他把与自己的交谈情况泄露出去,传到刘邦那里,引起刘邦对自己的猜疑。蒯通怕韩信因此而杀人灭口,就装疯之后,以巫术来谋生,借以逃避韩信的注意。
韩信的地位在当时真的是举足轻重吗?
韩信攻下齐国后,成为刘邦、项羽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的力量。刘邦和项羽都很重视这支新兴起的力量,都在争取和拉拢这支力量,刘邦在困难之中,仍派张良去封韩信为齐王;项羽在自己的援齐大军刚被韩信击败,大将龙且战死的情况下,不记此仇,仍派武涉去劝说韩信投向项羽,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韩信的地位在当时确实是举足轻重。在刘邦与项羽经过几年的搏斗,都已疲惫不堪的情况下,韩信支持刘邦,就使项羽处于腹背受敌的地位,刘邦就可以从被动防守转入主动进攻,项羽将会前后被夹击,从而陷入困境;韩信如果投靠项羽,项羽就会无后顾之忧,集中力量进攻刘邦,使本来处境困难的刘邦更难抵抗项羽的进攻,从而很快被项羽击败。所以蒯通说的韩信支持谁,谁就会成为胜利者的话,并不是没有道理。
如果韩信照蒯通的意见,自己成为独立的第三种力量,结果会怎么样呢?
如果韩信独立是否会形成三分天下的政治格局,或者像蒯通所预料的那样,韩信把刘邦和项羽制服,让他们停止争夺天下,韩信成为新的霸主。这两种可能性都不大。最大的可能是三雄并争天下,战争更加复杂和激化,最后有一个强者来统一天下。这个强者可能是刘邦,也可能是项羽和韩信,或者是另外冒出来的某个人。
因为群雄纷争割据,由一个强者当霸主的政治格局,比之统一的集权国家来,已经证明是一种落后的政治组织形式,它不利于走向和平与安定,而却是政局动荡不定的一个重要原因。秦始皇的统一和集权,在政治上是一大进步,可是过分的统一和集权,又给人民带来了新的灾难,所以很快就被推翻了。项羽的分封,是想从复旧的道路上纠正秦始皇的错误,事实上已经证明行不通。所以如果韩信按蒯通的意见,自己称霸之后,仍然用分封的办法来稳定社会,肯定仍然会碰壁,带来新的混乱。
至于三分天下,这不但刘邦和项羽不会接受,百姓也不会赞同。虽然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他们都会暂时接受一些分割地盘的妥协办法,如后来项羽接受以鸿沟为界的划分势力范围,但这种分割不会持久,只要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就会破坏这种妥协。因为刘邦和项羽都是有统一天下大志的人,他们都不会甘心割据一方。百姓也从割据中,深受战争不息的痛苦,所以他们也会支持统一者。
结语
从韩信攻赵伐齐的战略战术看,他在军事上确实有比刘邦和项羽高明的地方,但从他与蒯通的谈话,以及后来处理与刘邦的关系,终于被刘邦所擒的结果来看,他在政治上并不比刘邦和项羽高明。所以他即使当时听了蒯迩的话,脱离刘邦而独立,也很难说就会战胜刘邦和项羽,成为新的政治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