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雍正和老八媳妇,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雍正对政敌弟弟老八胤禩的嫡福晋郭络罗氏可以说是相当厌恶,在收拾胤禩时雍正强制胤禩休妻,郭络罗氏被逐回娘家之后被雍正赐死,雍正并下旨死后将其挫骨扬灰。这么一看雍正是不是很残酷,其实这主要源于郭络罗氏积极地帮助丈夫胤禩参与争夺皇位的原因,下面就具体来说一说郭络罗氏是如何帮助胤禩争夺皇位并触怒了雍正。
郭络罗氏出身高贵弥补了胤禩母系家族的低微身份
要说郭络罗氏之前得先说一说她的丈夫康熙第八子胤禩,老八胤禩自幼就聪慧过人,当初康熙三次御驾亲征噶尔丹都把胤禩带在身边,胤禩也是随康熙亲征噶尔丹的诸皇子中最为年幼的皇子,在康熙一废太子之前胤禩一直是康熙非常喜爱的儿子。
胤禩为人温和儒雅,待人体贴细致,能力还非常强,在朝廷上下深得朝臣拥护信服,在康熙第一次册封诸子时,胤禩与老四雍正、老五胤祺、老七胤祐一同被康熙册封为贝勒,胤禩是当时被册封的皇子之中最年幼且没有成年的皇子,从幼年陪伴康熙御驾亲征噶尔丹再到早早被封爵,都能说明康熙对胤禩的喜爱。
胤禩深得康熙喜爱,但他也有自卑的地方,那就是他的生母良妃卫氏家族出身,胤禩生母良妃出身辛者库,属于奴籍出身,生母家族地位低微是让有着志在登上帝位的胤禩唯一不足和尴尬之处。
在三十七年(1698年)胤禩迎来了人生高光期,这一年康熙晋封他为贝勒,同时给他赐婚,他的新娘正是皇室宗亲郭络罗氏,而胤禩大婚不久他的母亲卫氏也从嫔级升级为良妃,这一切都是因为康熙对他的喜爱,所以这也是胤禩人生最高光的时期。
郭络罗氏是正经的皇室宗亲,她的母亲是康熙堂叔安亲王岳乐的第七女和硕格格,她的父亲是额驸明尚,郭络罗氏的父系家族自努尔哈赤那一代就开始世代与爱新觉罗氏家族联姻,当然,郭络罗氏的父系家族还不算十分显赫,最显赫的而是她母系安亲王一系家族。
安亲王岳乐的父亲是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泰,他是努尔哈赤的孙子,因此说郭络罗氏与胤禩算同一辈分,一个是努尔哈赤玄外孙女一个是努尔哈赤的玄孙,他们俩用现代来看算是近亲结婚。
郭络罗氏自幼父母早亡,她就成了孤儿,岳乐怜悯女儿早逝,因此在郭络罗氏父母双亡之后将郭络罗氏收养在安亲王府邸,外公岳乐对郭络罗氏可谓是异常宠爱,这也养成了郭络罗氏行事果断泼辣的风格。
岳乐的父亲阿巴泰曾经就非常礼遇汉族读书人,经常聘请汉人名士在自己的王府讲学,岳乐也继承了父亲礼遇士人的风格,岳乐好读书好藏书,对待汉族士人也十分宽厚随和,因此安亲王一系在清朝士族中备受拥护爱戴和享有很高的威望。
虽然岳乐喜好儒学,但他对外孙女郭络罗氏却并未把她培育成传统的大家闺秀风格,岳乐在郭络罗氏年幼时就十分溺爱任由她发展,岳乐去世后,他的儿子玛尔珲、吴尔占等也就是郭络罗氏的舅舅们也十分宠溺她,以至于养成了郭络罗氏颇有满族传统女子的豪爽泼辣之性格,
岳乐的安亲王爵位是在顺治时期依靠军功而获得,岳乐在康熙初期还曾统兵帮助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岳乐既有军功,又在士族中有较高威望,他当时的政治影响力还是非常得大,而康熙让胤禩娶了岳乐的外孙女也代表了对胤禩的重视。
胤禩当时被康熙分派负责管理正蓝旗事务,而岳乐一支所在旗籍就是正蓝旗,加上康熙的赐婚,因此康熙是把胤禩和安亲王一系家族紧密地绑在了一起。
其实康熙最初可能只是出于重视和喜爱胤禩,所以把郭络罗氏赐婚给了胤禩,但后来胤禩联结安亲王家族一些,借助安亲王一系的政治势力影响到了后来朝廷政局,这也是康熙当时所没有考虑到的事情。
总得来说康熙把郭络罗氏赐婚给胤禩弥补了他生母家族出身低微的不足,也助长了日后胤禩有谋夺太子之位的野心,郭络罗氏及其外公岳乐家族对胤禩日后争夺皇位助力是十分大。
郭络罗氏虽然性格彪悍,但颇有政治才能,是胤禩政治上的得力助手
其实胤禩和郭络罗氏整体来说非常般配,胤禩为人随和儒雅,郭络罗氏性格比较爽朗泼辣,与胤禩倒是很般配,而郭络罗氏这种性格再加上外公家族的政治势力在婚后把胤禩管治的十分服服帖帖。
郭络罗氏的对胤禩过于彪悍强势的表现也是让雍正不喜欢不满的原因,其实不止雍正不喜欢,连康熙也不喜欢郭络罗氏如此。
郭络罗氏与废太子胤礽的太子妃瓜尔佳氏形成鲜明对比,康熙两废太子胤礽,到最后对胤礽极度失望,但康熙一直很认可温文儒雅的太子妃瓜尔佳氏,甚至在瓜尔佳氏去世后康熙还是以太子妃之礼将其厚葬。
但在一废太子之后,胤禩由于过度活跃争取太子之位,引起了康熙厌恶,以致后来逐渐失去了康熙的喜爱,当康熙不喜欢胤禩之后,他对胤禩之妻郭络罗氏也是十分不满意。
由于郭络罗氏对胤禩管教很严,胤禩一直没有纳妾,但郭络罗氏本人还不能生育,因此胤禩几乎无后,这时候康熙也下旨指责郭络罗氏过于骄横霸道,不让皇子纳妾如何传宗接代。在康熙的干预下,胤禩最后才纳了几名小妾,后来有一小妾张氏为胤禩生下他唯一的儿子弘旺,胤禩才算是有了后人。
郭络罗氏虽然对胤禩管教极严,但她本人颇具政治头脑,而她的那些舅舅们也就是岳乐的儿子玛尔珲、景熙、吴尔占在康熙朝也是身居高位,她为了帮助胤禩争夺嫡位,也拉着三个舅舅下水帮助胤禩。这些都使得胤禩对她十分感激,也为此愿意被她所管教。
胤禩能在士族中享有较高威望和拥护也是郭络罗氏为他指点,上面说过安亲王府向来礼遇敬重士族读书人,郭络罗氏自幼就耳濡目染,因此她借助舅舅们为胤禩营造声望,同时还教胤禩拉拢士族权威人士。
郭络罗氏教胤禩拉拢的江南士族代表人物就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何焯,这个何焯在江南士族中享有很高声望,书法造诣极高,由于名声比较大,康熙特意聘请他来教导书法不太好的胤禩,因此何焯也算是胤禩的书法老师。
何焯后来丧父回江南奔丧,郭络罗氏教胤禩替何焯照顾年幼的女儿,使得何焯年幼的女儿免于奔波在江南和京城两地,郭络罗氏后来也真认了何焯的女儿为养女,一直收留在身边抚养。
这使得何焯对胤禩夫妇感激涕零,何焯回江南之后在士族圈子中对胤禩是大加夸奖和吹捧,因此当时江南士族都很敬服胤禩。从这就能看出郭络罗氏的政治手段不输于一般男子。
除了比较有政治手段,郭络罗氏还十分有政治头脑,在康熙二废太子之时,正是她的舅舅景熙和吴尔占带头向康熙告密,称胤礽与其党羽托合齐密谋不轨,致使康熙震怒二废太子。这其中郭络罗氏有很大功劳,也说明其比较具有政治头脑,是胤禩政治上的好帮手。
胤禩夫妇的强硬态度触怒了雍正,最终夫妻双双赴死
当雍正继位后,雍正为了拉拢人心,先册封胤禩为廉亲王并任命他为总理事务王大臣,当时郭络罗氏的舅舅们都去胤禩府上庆贺,只有郭络罗氏和胤禩夫妇愁眉不展,郭络罗氏对前来庆贺的舅舅们和表兄弟们说:有何喜可贺?恐不能保此首领耳!
也就是郭络罗氏早就看出来雍正对胤禩是明面提拔重用,实际是准备拿他开刀了,只是等待时机成熟而已。
郭络罗氏的见解确实也很准,她的预言很快就应验了,不久雍正就最先拿她的舅舅们开刀,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将景熙、吴尔占等安亲王一系子孙褫夺爵位、削除宗籍,发配盛京沈阳,安亲王封爵就此在雍正时期被撤除,直到后来乾隆时期宽恕了他们的罪责,才命岳乐的后人按降级承袭爵位的规矩袭爵才又重新获得爵位。
雍正对胤禩一党采取了分化瓦解,逐个击破的办法,胤禩的铁杆支持者敦郡王康熙第十子胤誐及其舅舅阿灵阿家族都曾经支持胤禩争位,从雍正二年开始,最先被收拾的是安亲王家族一系和胤誐及其舅舅阿灵阿家族。
不久之后一年多,也就是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开始收拾胤禩,雍正最先就是以郭络罗氏凶悍刻薄,挑拨雍正与胤禩之间的兄弟关系为理由强制胤禩将郭络罗氏休妻并逐回娘家。
雍正认为胤禩如此是郭络罗氏所挑唆,并且郭络罗氏这个人太凶刻了,“允禩之妻甚属不妇,允禩亦惧伊妻,今允禩之妻暴戾不仁,仍然欺侮其夫”。
雍正认为郭络罗氏欺负胤禩还挑唆胤禩,逼着自己迫害胤禩的人就是他的嫡福晋郭络罗氏,称胤禩为“终怀异心,并不悛改,未必非伊妻唆使所致”
与此同时雍正一面将郭络罗氏革除福晋身份驱逐回娘家,一面也将胤禩软禁起来,雍正试图让他们俩臣服自己。
但胤禩夫妇表现得都很强硬,郭络罗氏接到雍正的圣旨毫不畏惧,愤然的就离开了胤禩的府邸,这种强硬的表现让雍正更加恼火。而胤禩则是终日无所顾忌,他开始酗酒,他身边的一个丫环曾劝他主动向雍正服软,却遭到胤禩拒绝:“我丈夫也,岂因妻室之故而求人乎!”
胤禩夫妇的强硬表现让雍正非常震怒,于是雍正下旨公布胤禩四十条大罪,将其褫夺爵位,削除宗籍,改恶名为“阿其那”囚禁于宗人府,同时雍正下旨赐郭络罗氏一死,当郭络罗氏接到雍正赐死的这道圣旨后毫无畏惧之情,慨然赴死,她如此强硬赴死,肯定更加不能平息雍正的愤怒,于是在她死后雍正又下旨将其挫骨扬灰。
雍正对参与争夺皇位的兄弟们都比较残酷,但对这些兄弟媳妇儿们还算比较温和,只有除了郭络罗氏之外,唯独她被雍正下旨赐死并挫骨扬灰,雍正极为憎恨的另外一个表现强硬的弟弟老九胤禟的嫡福晋董鄂氏则并没有这么惨,董鄂氏后来虽然也被雍正下旨革除福晋身份逐回娘家,但并未被赐死,而且还活了很久,唯独郭络罗氏被雍正赐死还让挫骨扬灰了。
这就在于郭络罗氏对雍正强硬的态度,以及她过多参与帮助胤禩夺位,雍正甚至最后都将借口推到了她的身上,雍正对外称郭络罗氏挑拨自己和胤禩之间的兄弟感情,逼着自己严惩胤禩。
这些都可以看出雍正对郭络罗氏有多么反感和憎恶,所以雍正即便在赐死她之后都余怒不消,还将她挫骨扬灰。
郭络罗氏死后不久,被雍正囚禁折磨了几个月的胤禩也在囚禁之所咯血而亡,由于郭络罗氏被挫骨扬灰,胤禩死后都没能与郭络罗氏葬在一起,郭络罗氏也只能以在天之灵陪伴胤禩了。
归根到底雍正如此对待郭络罗氏还在于她有着鲜明的满洲女子性格,所谓性格即命运这话确实不错,郭络罗氏是一位典型的豪爽果敢满洲女子。她在府中当家作主,说一不二,积极为夫谋划,献计献策。即使被治罪时,亦无惧色,不做俯从,尽显满族女子刚毅果决之气。这自然进一步加重雍正帝对她的痛恨。郭络罗氏慨然赴死,尸骨未留,亦为其性格使然。
参考资料:《啸亭杂录》、《清史稿》、《清世宗实录》、《雍正皇帝上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