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的科考曾发生过一件重大事件,对后世的影响颇深,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南北榜案”。南北榜案也被称为春夏榜案、刘三吾舞弊案、南北榜之争、南北榜事件,在当时看来这可能只是一场科场舞弊案,现在看来这其实是一场统治者利用科举维护政权、笼络人士的政治事件。
始末
洪武三十年二月,明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当时明朝经历了四年前的“蓝玉案”,开国元勋蓝玉被剥皮实草,受到牵连被诛杀的官员高达一万五千余名。因为此案,社会各个阶级对于入仕做官都十分畏惧。这一年的科考,为了消除大家对于做官的恐惧,朱元璋经过反复斟酌,最后选定八十五岁高龄的翰林学士刘三吾担任主考官。
刘三吾在明朝建立后颇有建树,是位人品才学俱佳的优秀学士。他与副主考白蹈信等人很好的完成了这次科考,为明朝选出了五十一名优秀人才。经过三月份殿试后,状元、榜眼、探花一一钦定,是为春榜。此次录取的51人全是南方人,所以也被称为南榜。当时南方在经济、文化方面的确比北方发达,但是北方人没有一名被录取,这引起了北方落榜考生的严重不满。他们联名上疏,告考官们偏私南方人。一时间,街头巷尾流传着各种流言蜚语,“地域歧视”、“舞弊”等流言纷飞。
朱元璋因此十分生气,组织了专案小组调查此事。重新复核过试卷后,得出了一个结论:考官们公平阅卷,这51名学子都是凭借真才实学被录取的。这一结果引起了北方落榜学子以及朝中北方官员们的愤怒与不服,他们认为专案小组的负责人张信也偏袒南方人,要求朱元璋再次选派官员重新复核试卷。有人还上报说考官刘三吾、白蹈信指示张信,故意估计将不合格的试卷上报。朱元璋一气之下,下诏声称刘三吾等人牵涉到“蓝玉案”,刘三吾被认定为反贼,被发配西北充军;白信蹈、张信被凌迟处死,陈安被车裂,涉案官员被严惩,其他的士子全部被罢免。
六月,朱元璋亲自出题,重新进行科考。此次科考是为夏榜,因为录取的六十一人全是北方人,也被称为北榜。
影响
南北榜案在明代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就是南北卷以及之后南、中、北卷的产生。此案后,明朝统治者为了平衡南北考生的录取比例,开始以南北两卷并行的方式录取进士,之后又划分成南、北、中三个等级,这种分级取士的制度成为科举定律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朱元璋对于南北榜案的处理,在当时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内部行政区域之间的相对公平性,地方利益的均衡得到调节,增强了皇权的统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但是南北地域的划分,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考生们地域之间的亲疏十分明显,他们一入仕就根据地域站队,科举考试成了政党们拉帮结派的工具。师生关系、乡党关系越发严重,到了万历年间更是演变为令后人诟病的“党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