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蜀国高官父子俩,被诸葛亮树为榜样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忠良信实,思想忠诚纯正,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任用。”这里说到的董允,他不仅得到诸葛亮的高度评价,他的父亲董和更是被诸葛亮树立为幕僚同侪们应该效仿的榜样。那么,蜀汉国这俩高官父子都做了那些事得到了诸葛亮的高度赞扬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祖先原来是巴郡江州人。汉代末年,董和率领宗族西迁,益州牧刘璋命他担任牛鞞(bing)、江原县长,成都县令。当时蜀地奢侈之风盛行,富有人家遇有婚丧大事,不惜倾家荡产。董和倡导节俭,身体力行,粗布常服,素食为主,防止行为越轨,为此制定了专门的规章制度,因此他任职之地,风尚习俗都得到了良好的转变,人们都畏惧规定而不敢冒犯。但豪强们却害怕董和的严格法规,便游说刘璋改调董和为巴东属国都尉。而董和离境之日,境内吏员和民众数千人扶老携幼,遮道坚决挽留,刘璋只得批准董和留任二年,然后升他为益州太守,董和在太守任上,仍同以前一样清简节约。他在处理周围少数民族事务时,总能跟对方推心置腹以诚相待,所以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也都爱戴信任他。

刘备平定蜀地后,征召董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共同主持左将军大司马府的事务,献计献策,厘定可否,关系和乐融洽。董和为官前后二十余年,临终时家中竟无值一石粮食的私财。诸葛亮后来做丞相教导部下说:“大凡府署设置参谋僚佐,目的就是要集思广益。如果刻意回避小小猜嫌,因此而不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取长补短的机制就受到了损害。”又说:“董和来到府中任职七年,事情一旦不够详尽周到,他总是不惜往返十次,反复前来陈述意见和建议。如果每个人都能像董和那样勤恳负责,那么我的过失就可以少多了!”他还说:“从前我初交崔州平,便屡屡从他那里听到我的过失,后来与徐庶结交,常常得到他的启发教诲,先前与董和共事,他总是言无不尽,后与胡济共事,他屡进劝谏之言;我虽然性格鄙陋固执,不能完全采纳他们的意见,但跟这四个人始终保持着非常融洽的关系,这也足以表明他们直言敢谏是没什么疑惑犹豫的。”

董允是董和的儿子,早期为刘禅的太子舍人,后为太子洗马。等到刘禅当了皇帝,董允升职为黄门侍郎。诸葛亮北征驻守汉中,调费祎为参军,董允升任为侍中,同时兼任虎贲中郎将,统领宿卫亲兵。由于郭攸之性格一向和顺,所以宫中的一任事务基本上都是董允在料理。后来董允加官辅国将军,在延熙七年(244年),以侍中职务代理尚书令。延熙九年,董允去世。由于董允长期掌管宫中事务,对上能“严肃地匡正后主(刘禅),对下则多次指斥黄皓”,所以蜀国人把他和诸葛亮、蒋琬、费祎一道称之为蜀国四相。

诸葛亮把董和称之为做幕僚臣子的榜样,把董允称之为“忠良信实,思想忠诚纯正”的典范,可见他对董和董允父子真是推崇备至。《三国志》的一般行文原则,父子都会合并在一传当中,像陈群陈泰父子、陆逊陆抗父子就是如此,但董允和董和却各自单独立传。有人认为是不是董允的官职成就远远高于其父?除此之外,我们是不是还可以认为,陈寿是不是受到了诸葛亮的影响,也对这父子俩特别敬重有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