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独特的一个时期:宋、齐、梁、陈在江南相继而起,沿袭着东晋正统汉家王朝的道统;而北方则有鲜卑拓跋氏所建的北魏王朝兴起,终结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和中原与塞外为一体。这南北两大权力中心同时并立,实力各有消长,虽然都以正朔自居,但都无法彻底压倒对方。当然它们都没能笑到最后,终于一统天下的、是全盘继承了北魏分裂出来的西魏——北周系统,整合了北方胡汉势力的隋朝杨氏。
极盛时期的北魏,在综合实力上是强于南朝的,它最终不能达成混一南北的目标,是由于从建立之初起,其内部的矛盾就激烈无比。鲜卑贵族、汉人门阀、边镇军将这几大王朝支柱之间一直争斗不休,从来没有达成过某种程度上的平衡。这种内耗让北魏很难积蓄起力压南朝的力量,也是造成它后来走向分裂的重要因素。而按照中国传统史家们的套路,总喜欢将王朝衰落灭亡的原因归结为执政者的道德因素,而且往往会和某个狠毒的女性扯上关系,所以他们通常认为北魏走向崩溃与其后期执政的灵太后的乱政有很大关系。
而灵太后在位期间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表明了此时的北魏朝廷对武人集团的掌控已经达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这就是冀州大中正、征西将军张彝父子,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一帮跋扈武人殴辱致死之事。张彝是何许人也?他是清河张氏出身的汉人门阀,也是推动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那帮核心文臣之一,他的家族很早就投靠拓跋氏,有平陆侯的世爵在身,一直深受皇室信任。也就是说,张彝背后有着北地汉人世家和拓跋皇室的双重支持。那么如此亲贵的人物又怎么会受到武人敌视攻击呢?
其实这和北魏后期的政局有很大关系:拓跋氏一统北方后,庞大的胡汉军队暂时失去了用武之地,武人们受到了把持朝政的文官集团的压制和削弱。例如北魏军队的主力,在边境上防御柔然部族的六镇军将们就长期受到朝廷忽视,不管立下多大的战功也只能窝在边镇上,没有进入朝廷的机会;不仅如此,文官们还排斥镇守京师的羽林军、虎贲军系统的将领入朝,张彝的次子尚书郎张仲瑀公然上书灵太后,要求吏部选用提拔官员“排抑武人”,标志着汉人门阀主导的文官集团和鲜卑贵族掌控的武人团体全面决裂。
也就是说,张彝父子作为文官们推出的代表,要进一步削弱武人的权柄,甚至得到了主持朝政的灵太后的暗中支持;而武将们也不是软柿子,于是鼓动京城卫戍部队借机闹事。乱兵先是围攻尚书台,然后把张彝和其长子张仲钧抓出来毒打一顿,后者甚至被扔进火堆活活烧死,次日,张彝也伤重不治。而这样重大的恶行,朝廷最后的处理结果不过是胡乱杀了几个替罪的小卒,让文臣们大失所望。但灵太后也是没有办法,她知道武将们一旦失控后果会多严重。
不过从此之后,北魏朝廷纲纪无存,汉人门阀们开始离心离德、胡人武将继续心怀怨怼,最终六镇烽烟一起,胡汉矛盾彻底激化,东魏—北齐、西魏—北周这两大分别代表双方利益政权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