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服长啥样?揭秘中国古代官服的演变

古代官服长啥样?揭秘中国古代官服的演变,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服饰更是如此。中国古代人从兽皮草裙继而发展到宽袍大袖,又从宽袍大袖变成现在的紧身缩衣,不仅说明人类历史演进过程,也在描述其所处时代的文化变迁。几十年前,满大街的中山装现在已经很难看到,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颜色各种样式的服饰。不过,中国虽然从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建立共和,掌握国家权力的官员,不再表现自己的独特地位,也不再有帝制时期的服饰特点。但是,直到现在,还是依稀能够看出它与普通民众随意着装的不同。这些普遍偏深色,造型上趋向保守的西装或者是夹克,暗暗之中始终还在强调一种无形的威严与庄重。

中国古代封建时期,之所以需要用特别的服饰凸显官员与普通人的不同,主要目的无非是分清官与民之间的界线。通过服饰表达的界线,不仅能够强化皇朝的等级,还宣示官员治民的合“礼”性。

中国的“官服”的发端应该从夏朝就已经开始了。《论语》有:“子曰,禹,吾无间然矣,恶衣服而致美黼冕。”意思是说,夏禹平时生活简朴,但在祭祀时,则要穿上华美的礼服。《商书》也有:“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的告诫,表示国王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所谓“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表明当时的奴隶主贵族已经穿上冕服举行祭祀。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又说:“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说明当时夏、商、周三代服制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各有变革和发展。

后汉经学家马融与郑玄按照自己理解解析“十二章纹样”,虽然其后有其他学者认为他们的解释多少有点勉强,不过对后世朝廷影响甚大。从梁朝开始,政府制定服饰标准就采用了郑玄的学说。《隋书·礼仪六》中追记梁朝服制,皇帝“衣则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画以为绘。裳则藻、粉米、黼、黻以为绣,凡十二章“。到了隋唐成为定式,一直流行到清朝。“十二章纹样”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审美欣赏的意义,它在思想意识上具有巩固统治阶级皇权的功能,一直为历代封建皇帝所传承。

到了唐朝,李渊于武德七年颁布新律令,即著名的“武德令”,其中就包括服装的律令。其中有天子之服十四、皇后之服三、皇太子之服六、太子妃之服三、群臣之服二十二、命妇之服六。内容基本上沿袭了隋朝旧制,天子的十四众服装为: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通天冠、缁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帢;皇太子的六种服装有衮冕、远游冠、公服、乌纱帽、弁服、平巾帻;群臣的二十二种服装有: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平冕、爵弁、武弁、弁服、进贤冠、远游冠、法冠、高山冠、委貌冠、却非冠、平巾帻、黑介帻、介帻、平巾绿帻、具服、从省服、婚服。这一些列的规定,让唐朝的官服制度更加严格。例如在祭祀或者参加重大政治活动必须要穿具服,也就是朝服。而平时则所穿的是从省服,也就是公服。

唐代的冠服制度在武德令推行以后,也在不断的修改完善,它上承周汉传统,从服装的配套、服装的质料、纹饰色彩等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系列,同时也对后世的冠服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唐朝之前,黄色实际上可以上下通服,例如隋朝士卒穿的服饰都是黄色的。到了唐朝以后,认为赤黄(赭黄)近似日头的颜色,太阳是皇位尊贵的象征,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故而赤黄除了皇帝之外,臣民不得僭越使用。并且把赤黄规定为皇帝的常服专用的色彩。唐高宗初期,流外官和庶人可以穿色光偏冷的柠檬黄,但是到了唐高宗中期总章元年,朝廷认为这种颜色极容易与赤黄混淆,所以禁止官民一律不许穿黄色衣服,从此黄色就成为历代帝王的专利和象征。

唐太宗在位时,大唐边疆开始稳定,经济发展,他提出偃武修文,提倡文治,赐大臣们进德冠,并且对于官员常服的颜色进行了更细致的规定。根据《新唐书·车服志》所记载,当时三品以上的袍衫为紫色,束金玉带,十三銙(附于腰带上的装饰品,其质料、数目因饰者的身份而不同);四品袍深红色,金带十一銙;五品袍为浅红色,金带十銙;六品袍深绿色,银带九銙;七品袍浅绿色,银带九銙;八品袍深青色,九品袍浅青色,鍮石带八銙;到了唐高宗龙朔二年,因为担心八品袍服深青乱紫,将其颜色改成碧绿。

自从春秋时期齐桓公穿紫袍开始,一直到唐朝,才确定了紫为上品的服装色彩格局。一直到宋元不变。到了明朝才被大红色所取代。同时《新唐书·车服志》还记载了文官官服花式有:鸾衔长绶、鹤衔灵芝、雀衔瑞草、雁衔威仪、俊鹘衔花、地黄交枝等等名目。

宋朝官服在隋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宋朝时,在形式上将襆头进一步改成帽式,软脚成为长而直的硬翅,目的是为了提醒官员在上朝时不得交头接耳。而袍服的图案则较唐代有了更细致的规定,以明确等级。

宋朝是被北方蒙古族少数民族推翻的,所以元朝建立后,服饰与汉族有很大区别。故而,明朝政权一建立,朝廷便开始恢复汉人的礼仪。所谓“衣冠悉如唐代形制”,并且规定更加细致和严格。官员朝服的梁冠、革带、佩绶、笏板都有详细的规定,且首次明确的将补子作为官服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对其大小、位置、颜色、图案进行了细致的等级规定,并且成为确认官员等级的主要标志。

到了清朝,从皇帝到小民,服饰改变很大,譬如康雍两朝的朝服、吉服、朝服像中,都没有发现十二章,但是到了乾隆开始,汉人王朝历代遵守的十二章开始出现,虽然乾隆也在强调满族遗风,但是满汉之间开始更加融合。当然,清朝并不是全部排斥前朝的服饰,譬如,明朝遗留的补子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直接承袭明朝的样式,但是尺寸比明代略有缩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