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一至十四节,原文、译文及注释

《孟子》,儒家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所著,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也是四书中篇幅最长,部头最终的一本,直到清末时期都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共七篇,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其学说处罚点为性善论,护长德治。

《尽心下》共三十八章。十一章讲珍惜名誉的人让国都在所不惜,不珍惜名誉的人请他给人一点吃的却老大不高兴。十二章讲不信仁贤而无礼义,国家就会缺乏粮食和用度。十三章讲不行仁道,是不可能得天下的。十四章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治国理政的重点当以此为顺序。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一至十四节

【原文】

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1。”

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2;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孟子曰:“不行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行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3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4。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译文】

孟子说:“珍惜名誉的人,可以把有千辆兵车国家的君位让给他人;如果不是珍惜名誉的人,即便要他让一筐饭,一碗汤,一张脸也会扯得老长。”

孟子说:“不信任仁德贤能的人,那国家就会缺乏粮食;没有礼义,上下的关系就会混乱;国政荒废,国家的用度就会不够。”

孟子说:“不行仁道却能得到国家的,有这样的事;不行仁道却能得到天下的,从没有这样的事。”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土谷之神次之,君主最轻。所以得到百姓的赏识便做天子,得到天子的赏识便做诸侯,得到诸侯的赏识便做大夫。诸侯危害国家,那就改立。牺牲既已肥壮,祭品又已清洁,祭祀也按时进行,但还是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注释】

(1)“好名之人”至“见于色”:好名之人,指珍惜名誉之人,非沽名钓誉者;当时文献中的“好名者”都如此。苟非其人,指和“好名之人”相反的人。当时文献中“其人”的语义指向往往都是前文的主语,则本章“苟非其人”意为“苟非好名之人”。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

(2)国空虚:指国内用度缺乏尤其是粮食缺乏。《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景公春夏游猎,又起大台之役。晏子谏曰:‘春秋起役,且游猎,夺民农时,国家空虚,不可。’”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

(3)丘民:众民。

(4)变置:改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