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著作《墨子》:22章 节用(下)(2),原文、注释及翻译

《墨子》,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撰而成,共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记录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称为墨辨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墨子》原有71篇,当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墨子·22章 节用(下)(3)

在墨子生活的时代,贵族不但生前奢侈浪费,享乐腐化,死后还要用大量劳动人民的血汗换来的财物埋葬他们那罪恶的躯体。墨子认为当时的丧葬已经发展到了浪费钱财、耗时费力、“败男女之交多”的程度,于是他提出了著名的“节葬”说,也就是说对于丧葬,应该有薄葬、短葬的主张,并要求缩小贵族世卿和人民之间生活的距离。

墨子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在消极方面提出了“节用”和“节葬”,但在积极方面却提出了增加财富和增加人口的方案。他认为“厚葬”就是把有用的财富埋在地下,结果必使人民贫困;“久丧”就是毁坏身体,又使男女隔离,必使人口减少。

同时,他还认为在居丧期间,王公贵族不能过问政事,人民不能从事生产,结果使得“国家必贫,人民必寡,邢政必乱”。

节葬是墨子针对当时统治者耗费大量钱财来铺张丧葬而提出的节约主张。墨子认为,厚葬久丧不仅浪费了社会财富,而且还使人们无法从事生产劳动,并且影响了人口的增长。这不仅对社会有害,而且也不符合死者的利益和古代圣王的传统,因而必须加以废止。

【原文】

是故求以治刑政,而既已不可矣,欲以禁止大国之攻小国也,意者可邪?其说又不可矣。是故昔者圣王既没,失义,诸侯力征,南有楚、越之王,而北有齐、晋之君,此皆砥砺其卒伍,以攻伐并兼于。是故凡大国之所以不攻小国者,积委多,城郭修,上下调和,是故大国不耆攻之;无积委,城郭不修,上下不调和,是故大国耆攻之。今唯无以厚葬久丧者,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若苟贫,是无以为积委也;若苛寡,是城郭沟渠者寡也;若苟乱,是出战不克,入守不固。

此求禁止大国之攻小国也,而既已不可矣,欲以干上天鬼神之福,意者可邪?其说又不可矣。今唯无以厚葬久丧者,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若苟贫,是粢盛酒醴不净洁也;若苟寡,是事上天鬼神者寡也;若苟乱,是祭祀不时度也。今又禁止事上天鬼神,若此,上天鬼神始得从上抚之曰:“我有是人也,与无是人也,孰愈?”曰:“我有是人也,与无是人也,无择也。”则惟上天鬼神降之罪厉之祸罚而弃之,则岂不亦乃其所哉!

故古圣王制为葬埋之法,曰:“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垄若参①耕之亩,则止矣。”死则既已葬矣,生者必无久哭,而疾而从事,人为其所能,以交相利也。此圣王之法也。

今执厚葬久丧者之言曰:“厚葬久丧,虽使不可以富贫、众寡、定危、治乱,然此圣王之道也。”子墨子曰:“不然!昔者尧北教乎八狄,道死,葬蛩山之阴,衣衾三领,穀木之棺,葛以缄之,既[生僻字]①而后哭,满埳无封。已葬,而牛马乘之。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己之市,衣衾三领,穀木之棺,葛以缄之。已葬,而市人乘之。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绞之不合,道之不埳,土②地之深,下毋及泉,上毋通臭。既葬,收馀壤其上,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若以此若三圣王者观之,则厚葬久丧果非圣王之道。故三王者,皆贵为天子,富有,岂忧财用之不足哉!以为如此葬埋之法。”

【注释】

① “参”同“叁”。

① “ [生僻字]”为“窆(biǎn)”的借音字。

② “土”为“掘”字之误。

【翻译】

因此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刑法政务,是不可能了。那么,以此禁止大国攻打小国,也许还可以吧?这种说法又是不可成立的。从前的圣王已离开人世,天下丧失了正义,诸侯用武力征伐。南边有楚国、越过的君王,北边有齐国、晋国的君王,这些君主都严格训练他们的士卒,在天下攻伐兼并、发令施政的人。大凡大国之所以不攻打小国,是因为小国积蓄的粮草多,城郭修固,上下团结和谐,所以大国不喜欢攻打它们。如果小国没有积蓄的粮草,城郭不修固,上下不团结和谐,那么大国就喜欢攻打它们。现在以主张厚葬久丧的人主持政务,国家必定会贫穷,人民必定会减少,刑事政务必定会混乱。如果国家贫穷,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积贮;如果人口减少,这样修城郭、沟渠的人就少了;如果刑政混乱,这样出战就不能胜利,防守就不能牢固。

用厚葬久丧这个方法来禁止大国攻打小国,已经不可能了。那么,用它来求得上天、鬼神赐福,也许可以吧?这种说法也是不行的。现在以主张厚葬久丧的人主持政务,国家必定贫穷,人民必定减少,刑法政治必定混乱。如果国家贫穷,那么祭祀的粢盛酒醴就不洁净;如果人民减少,那么敬拜上天、鬼神的人就少了;如果刑政混乱,那么祭祀就不能准时了。现在又禁止敬事上天鬼神。而实行这样的政策,上天、鬼神就会在天上扪心自问说:“我拥有这些人和没有这些人,有什么两样呢?”回答说:“我拥有这些人与没有这些人,没有区别。”那么,即使上天、鬼神就降下灾祸并抛弃他们,不也是理所当然吗?

所以古代圣王制定埋葬的原则,即是:棺木三寸厚,能够让尸体在里面腐烂就行;衣服被褥三件,足以掩盖可怕的尸形就行。及至埋葬,最深不要接触地下水源,离开地面的高度以尸体的气味不散发到地面为度,坟地宽广三尺,就够了。死者既已埋葬,活着的人就不要不止声地哭泣,导致生病而要赶快从事生产,人人各尽所能,用以互利互惠。这就是圣王的法则。

现在坚持厚葬久丧主张的人说道:“厚葬久丧即使不可以使贫者富、寡者众、危者定、乱者治,然而这是圣王之道。”墨子说:“不是这样。从前尧去北方教化八狄,在半路上死了,葬在蛩山的北侧,衣服和被子各只有三件,用普通的楮木做成棺材,用葛藤捆束封口,棺材已入土后才哭丧,圹穴填平而不起坟。已经下葬后,牛马在上面追逐。舜到西方教化七戎,在半路上死了,葬在南己的市场旁,衣服和被子各只三件,以普通的楮木做成棺材,用葛藤捆束封口。已经下葬后,而市人在上面追逐。大禹去东方教化九夷,在半路死了,葬在会稽山上,衣服和被子各只有三件,用桐木做的棺材厚三寸,用葛藤捆束封口,虽然封了口但棺盖与棺身不能密合,凿了墓道,但并不深,掘地的深度下不及泉,上不透臭气。既已埋葬,收集剩余的泥土堆在上面,坟地宽广大约三尺,就行了。如果照这三位圣王来看,则厚葬久丧果真不是圣王之道。这三王都贵为天子,富有天下,难道还怕财用不够吗?这样简单的埋葬方式即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