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为什么立嫡长子不立贤?

古代皇帝为什么立嫡长子不立贤?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中国古代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皇位继承方式上采取“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西周之后,历朝历代大多采用这种皇位传承方式。依靠这一套传承方式,皇位得到了延续。

立嫡长子不立贤明,实际上也有不少弊端。皇帝的众多儿子,各个儿子才能和性格不一样,嫡长子未必是最优秀的那一位,甚至有可能是能力较差的那一位。中国古代曾经出现过不少能力不够的嫡长子。

晋惠帝司马衷本来是司马炎的嫡次子,兄长司马轨去世之后,成了司马炎的嫡长子。司马衷不仅不优秀,而且还是一位有智力缺陷的皇子。根据嫡长子继承制,司马炎最终还是确立司马衷为皇太子。司马衷即位之后,根本不是一位合格的皇帝,最后出现了八王之乱。司马衷在位期间,西晋逐渐走向了灭亡。如果司马炎改立其他皇子为皇太子,西晋的国祚可能会更长。

嫡长子继承制的缺点非常明显,一不小心就将皇位传给了能力不够的皇子。既然嫡长子继承制有缺点,为什么皇帝不改变这种状态,改立贤子呢。

其实古代不少皇帝在选择皇太子人选的时候,会有多种考量,比如在嫡长子、贤子、爱子之间徘徊。刘邦晚年曾经出现“换储事件”,刘邦在嫡子和爱子之间不断徘徊,最终还是选择了嫡长子刘盈。刘邦的“换储事件”,间接导致戚夫人母子惨死。当然古代也有一些皇帝不立嫡长子,而立其他儿子,比如唐太宗。李治是唐太宗的第九个儿子,最终即位成为唐高宗。

古代不少皇帝都不是嫡长子,比如汉文帝、汉昭帝、唐太宗、唐高宗等皇帝。既然古代有这么多非嫡长子的皇帝,说明嫡长子继承制并非牢不可破。那么为什么古代还要立“嫡长子”呢?

嫡长子继承制固然有缺点,但是优点也非常明显。总得来说,嫡长子继承制的优点多于缺点,否则也不会成为古代最主要的皇位传承方式。

嫡长子继承制实际上是父死子继的一部分。商朝时期,王位的传承方式有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两种。西周时候,基本上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建立之初,实际上与宗法制相辅相成。宗法制是嫡长子继承制的理论基础。宗法制度下,君主的后妃、儿子都做到了长幼有序。君主的众多后妃中,皇(王)后的地位最高,相当于是君主的妻子;其他妃子只相当于君主的妾。

妻妾地位差距明显,所生的孩子自然也有一定差距。皇后所生的儿子为嫡子,妃子生的儿子为庶子。嫡长子继承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之后,历朝历代也基本上延续这种制度。儒家学说更加注重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从思想方面强化了嫡长子继承制。随着宗法制和儒学深入人心,嫡长子继承制也深入人心,嫡长子继承制度带来的“正名”理念也深入人心。

人心所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王朝的命运,皇帝不得不考虑人心。嫡长子成为储君名正言顺,没有人敢挑战他的权威。皇帝为了后世皇位的稳定,自然也不会轻易挑战嫡长子继承制。选择一个能力较低的储君,总比选择不被正统接受的皇帝要强得多。

拥有皇位继承资格的皇子可能是嫡子、贤子、爱子等。只要是皇后所生的儿子就是嫡子,皇帝生的第一个儿子就是嫡长子。嫡子唯一的判断标准就是母亲是不是皇后。贤子和爱子的判断标准就比较多,也比较主观。爱子就是皇帝喜爱的儿子。这个儿子可以是嫡子,也可以是庶子。古代不少皇帝也想立爱子为皇储,比如刘邦与爱子刘如意、明神宗与爱子朱常洛、道光帝与爱子奕?等。爱子判断标准非常主观,而且也有可能随时发生变化。

贤子的判断标准也很多,也比较主观,到底谁是贤子真不好说。有的皇子可能真得比较贤德,有的皇子可能是有意装贤德。诸多皇子中,可能不止一个贤子。如果要是立贤子的话,到底立哪一个贤子呢?古人无法为“贤”评分,也无法知道哪一个皇子最“贤”。由于判断“贤”的标准不一,而且也比较主观,所以不少皇子都觉自己比较贤。有时候皇帝觉得“贤明”的皇子,大臣们不一定觉得贤明。

相对来说,嫡子的判断标准最简单,也最容易判断。皇帝以嫡长子为储君的时候,大家的参考标准也比较统一,更容易统一思想。

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的贡献就是可以保持皇位传承的稳定性。皇帝的权力太大,对于皇子的吸引力也特别强。如果皇帝选择储君的标准不是嫡长子,而是贤明皇子,众多皇子就有可能发生争夺。没有多少皇子觉得自己不贤明,毕竟有自知之明的人不多。皇子都觉得自己是最贤明的那一个,大臣们也都有自己心仪的贤明皇子。皇子们会为储君之位展开争夺,大臣们也会相互倾轧拥护自己支持的皇子。

康熙晚年的时候,废黜了皇太子,众多皇子都看到了争夺储君的希望,于是出现了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康熙皇帝算是非常幸运的一位君主,自己可以安然离世。有些皇帝因为无法摆平皇子夺嫡,最终不得安享晚年。杨坚没有摆平各个儿子,最终前太子被杀,自己也死于非命。李渊没有处理好三个儿子的关系,最终出现了玄武门之变,自己也被迫让位。杨坚和李渊之所以晚年不得安宁,很大方面因为没有处理好嫡长子和“贤子”之间的矛盾。

如果贤子被立为储君,并顺利登陆,其他皇子也有可能挑战他的权威。嫡长子继承制有固定的标准,其他皇子不服气也不行,顶多其他嫡子还有机会取而代之,庶子则没有任何机会。大部分皇子知道自己无论如何也无法成为储君,也就安心做一个太平王爷。嫡长子继承制度保证了皇位安定有序的传承,这种方式也保证了王朝长期延续和国家统一。

不少少数民族和国外政权,没有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导致皇位传承次序不明确,最终出现了残酷的皇位争夺战。由于争夺皇位,统一的蒙古帝国分裂为元朝和四大汗国,统一的查理曼帝国分裂成三个国家。中国古代也有一些皇帝无法处理好嫡子和贤子的关系,最终导致政权不稳定,甚至骨肉相残、王朝覆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