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清倌是什么职业?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看过《鹿鼎记》的朋友们,一定会对扬州的青楼文化有很深的了解,其实这没什么好遮遮掩掩的,青楼文化本身也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而且流传甚广。
传说在隋炀帝下江南的时候,在扬州江都被宇文化及逼死,他随身带着的一大堆妃嫔宫女,全部都散落在了扬州江都。
这帮女人一个个天姿国色,很快与当地人结合在了一起,因此扬州美女实在是太多了。到了唐朝以后,扬州这里已经形成了丰富的青楼文化。
李白在送孟浩然的时候,曾经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你以为孟浩然没啥事儿去扬州干嘛呢?还不是去放松放松,舒展一下筋骨,体验一下当地文化嘛!
后来到了中晚唐时期,其实青楼文化也非常流行,比如说大诗人元稹的红颜知己薛涛就是著名的青楼才女,还有就是杜牧一边流连于风月场所一边感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朝赋予青楼文化以内涵,宋朝则给了青楼文化一种灵魂。你比如说柳永柳三变,每天就呆在青楼里吃吃喝喝,再写点小词,这就流传千古了,为啥?因为那些歌女们会将他的诗词传唱天下。还有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在仕途不顺的情况下,也是夜夜笙歌地流连于风月场所。
元朝相对来说更加开放,那开青楼就更加流行了。到了明朝清朝时期,不光有女青楼,还有男青楼,这是比较雷人的。可这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你没办法改变历史,只好选择承认。
一、青楼里也有清流,你信吗?一提到青楼,很多人就选择性不看,为啥?因为他们觉得这里面都是些乱七八糟的人,没有什么正经人。
其实啥是正经人呢?还不是在朱熹老爷子灭人欲存天理的教导之下,所产生的一大批读书人嘛!我们应该理性地去看待青楼这一文化产物,毕竟我们所推崇盛唐时代,也是青楼文化的重要起源时期。
其实进入青楼的女子,主要分成两种,一种是卖艺不卖身,又被称之为清倌人。还有一种是卖艺也卖身,则被称之为红倌人。前者侧重于舞蹈、琴棋书画等才艺,而后者则侧重于美貌、身材等方面的优势。
很多人觉得这不可信,哪有什么卖艺不卖身的人呢?到了那个大染缸里,什么样的好人,都会变得污浊不清。
其实你还真搞错了,古代对青楼女子的区别,是有明显界限划分的。别以为你有钱就能什么样的人都搞得定。
很多女子在进入青楼之前,会跟青楼的老鸨签订一份合同,也就是俗称的卖身契。在古代契约是相当重要的,跟现代没有任何契约精神不同。
这份契约当中,会严格注明,你是清倌人还是红倌人,如果签订了红倌人的卖身契,那么可就由不得你到时候再装清高了。但是如果你签订的是清倌人的卖身契,如果到时候你不愿意,而老鸨来强迫你,那么对不起,咱们官府见好了。
因此卖身契是青楼女子保障自己权益的一项重要手段,当然也是抬高自己身价的一种合理手段。
二、清倌人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卖出高价钱。万事都没有绝对,你非要说清倌人就一辈子不接客,你自己信吗?当然不信。毕竟人家那些流连于风月场所的才子骚客们,可不只是为了来听一两首小曲的。
没有点实质性的好处,这帮人来两次就不高兴再来了。而良家女子,如果家里的日子还过得下去,且不是因罪入青楼的话,谁愿意跑这么个地方来呢?
所以说绝大多数青楼女子,都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到青楼来。因此她们也是要钞票的,所以说清倌人,总是有松口的时候。
这就要看你们买主给的价格能不能达到她们心里的预期价格了。如果能够达到的话,那么清倌人的梳拢权,就是阁下的了。
什么叫梳拢呢?也就是清倌人第一次出来接客伴宿。从此以后,清倌人就有两条路可以选,一条就是让梳拢之人花一大笔钱,把你彻底买断,也就是带回家。还有一条那就是摇身一变,成为了红倌人。
因为清倌人第一次接客以后,如果不能被梳拢者带回家,也就失去了原有价值了。那么身价便会一落千丈,这个时候如果不转变为红倌人,那么想要活下去,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况且,清倌人当初之所以卖艺不卖身,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为了抬高身价而已。不是她们自命清高,而是你给的价钱达不到标准罢了。
三、出淤泥而不染,只存在于理想状态。进了青楼这样的大染缸,其实你想要守身如玉,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长得美价格高,长得一般价格低,总归会有受众的。
之所以存在清倌人这一说,很大程度是因为女孩儿的年纪还不到家,还不具备接客的条件。这个时期的女孩儿,只能靠卖笑、卖唱等手段谋生。
而老鸨们也不着急,因为梳拢是可以赚一大笔钱的,养着呗,总归会有识货的卖主,给她们梳拢的,到时候本钱可就都回来了。
其实朱熹时期是一个很大分界线,朱熹以前,即使去了青楼,这些女子的地位也没有想象中那么低。女子是有拒绝客人的权力的,自己看不上的男人,你再有钱,我也可以拒绝接客。
但是朱熹时期以后,女子的地位一落千丈,那就完全没有话语权了。因此我们会发现,南宋以前的名妓,那日子是很好过的。可是南宋以后的名妓,小日子过得那叫一个凄凉。
她们进了青楼以后,想要洁身自好,基本是不可能的。大环境在这里,再加上为了生活,只要价钱合适,没有所谓的卖艺不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