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当初为什么要坚持北伐 诸葛亮的目的是什么

还不了解:诸葛亮北伐的读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从公元228年春到234年秋,诸葛亮先后五次对曹魏用兵,进行北伐。在演义中,这段历史被称为“六出祁山”,实际上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只有两次从祁山出兵。只惋惜这几次北伐均无功而返,甚至连无所不能的诸葛亮也在最后一次北伐时,在五丈原身死,可以说这样的结果很难让人接受。

当年诸葛亮在隆中时就曾为刘备定下了后来的战略部署,在《隆中对》中,诸葛亮表示若能有荆州和益州两块土地,并依靠山川河流之险将领土镇守住,同时和西边的各个民族联合,安抚并接受南方的彝越等少数民族,对外与东吴结盟,对内则把国家治理好,一旦天下有变,可让一员虎将从荆州出发,直攻宛城、洛阳,而刘备从益州出兵,如此一来,可得天下。

这些话看上去是很有道理的,也对刘备很有吸引力。但实际上这些策略并不算诸葛亮首创的,这是当年刘邦称帝的战略方针。当时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并治理巴蜀及汉中一带。但当时刘邦身边的“兵仙”韩信曾设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谋,加上当时齐国出现变故,项羽忙于出兵讨伐齐国叛乱,这才给刘邦可乘之机,出兵迅速占领汉中,从而围攻当时的国都彭城,这才夺得了天下。而诸葛亮此刻有两大难题是他没法解决的。一个是此时荆州因为关羽尽数归于东吴,另一个,此时北方并没有发生诸葛亮希望的变故。

虽说诸葛亮北伐时,曹丕新死,曹睿继位,但曹魏政权过渡自然,没有出现诸子夺嫡等让内部元气大伤的事情,北方也没有出现大面积的叛乱,就一个孟达谋反,还被轻松的平定下来了,因此自然不能算是“北方有变”。而刚刚继位的曹睿虽不如曹操曹丕那般雄才大略,但也不是昏庸之人,他依照曹丕的遗嘱,重用大将军曹真等人,也对老将张郃多有信任,这样的曹魏,不是诸葛亮几次北伐就能轻松战胜的。而且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对于入侵蜀汉的敌人而言是劣势,对于诸葛亮出兵而言也是劣势,因为蜀道逼仄,难以行走,因此粮草补给一直是很大的问题,否则第二次北伐时诸葛亮攻打陈仓,就不会因为粮草不济而被迫撤兵了。

而诸葛亮作为三军统帅,以他的眼光又怎么能看不出北伐注定无功而返呢?而他在看到北伐无法成功的情况下,却依旧坚持北伐,甚至将这份遗志传到姜维身上,在死后还让姜维继续率军九次出征,并不是为了一举一统中原,而是另有所图。他这么做,实际上是为了转移蜀汉政权的内部矛盾。

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在世时,蜀汉政权内部看起来一团和气,实际上则是暗流涌动。当时政权内部大致分为益州集团、东州集团和荆州集团三大集团,由于这三大集团各自的期望与利益不同,因此内部斗争严重。而刘备这辈子就三个儿子,还都是老来得子,很难通过子女政治联姻的方式来与各个集团的利益达成共识。没办法,当年刘备拼着身子不要,迎娶了吴懿的妹妹,为的就是修缮好与各大门阀士族,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而在刘备死后,这样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虽说有诸葛亮镇压,但也好不到哪里去。从后来姜维北伐有人从中掣肘,诸葛瞻孤身率军抗争,谯周等大臣奉劝刘禅投降曹魏就能看出,蜀汉内部矛盾非常严重。正因如此,诸葛亮才需要通过北伐,转移蜀汉内部矛盾,让大家一致对外,以保证蜀汉内部的稳定。

笔者认为,虽然北伐没有成功,但诸葛亮就这样转移内部矛盾的方式无疑是非常正确的。正因如此,后来诸葛亮去世后,蜀汉依旧能屹立多年不倒,由此可见,诸葛亮北伐功在当代,利在将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