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不立李世民为太子,背后是什么原因呢?

唐初发生的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儿子李世民、李建成发生的流血冲突,最终李世民杀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实现皇太子争斗战的逆转。出现这样的流血冲突,作为冲突当事人的父亲李渊在很多方面有不当的地方,明知道在取得江山的过程中李世民出力最多,不会甘居人臣的地位,一定会有危害动李唐家族稳定的动作出现,李渊为何不早立李世民为太子呢?感兴趣的读者和知秀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建成无错,不能废长立幼

虽然因为玄武门之变,皇太子李建成的具体情况无从知晓。但根据李渊没有选择李世民,而确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可以大概猜测李建成的能力应该是可以。对于一个能力尚可,没有明显错误的嫡长子,李渊是没有任何理由来废掉李建成太子的位置。本身,废长立幼是忌讳,尤其刚刚结束的隋朝,李渊的姨夫杨坚和姨妈独孤伽罗废掉不喜欢的长子杨勇,立当时也是战功赫赫的次子晋王杨广为太子,最终杨广无道,引发隋朝灭亡的情况。李渊害怕废长立幼会引发一系列变动,而且不可否认的是,李世民的性格和他的表叔杨广还是非常像的。杨广当年是领兵灭南陈的,李世民也是戎马一生。一旦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不仅有亡国的威胁,还有李建成一家不保的可能。

2.策略失误,期待公平对待两个儿子

作为父亲的李渊,更多的希望平衡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关系和权力分配。李建成的储位是李渊不愿意动摇的,对于有大功的李世民也不愿意亏待,李渊封其为封天策上将和秦王,掌握一定的兵权,实际上是给李世民很高的待遇。李渊的这个策略明显只是站在一个父亲角度,而不是一个君主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样的安排,即使没有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已经形成自己的一派力量的情况下,肯定会铤而走险采取其他方式,实现自己成为皇太子的想法。而在唐朝平定天下的过程中,李渊曾经许诺给李世民太子之位,来激励李世民。君无戏言,既然说了没有兑现,想避免家族分裂就必须处理好李世民的问题,不忍杀害就要彻底罢免其兵权,软禁起来。李渊没有做,唐朝初年的皇权争斗战就不可避免了。

3.过分乐观,没有认清可能的危险

李渊不会想到后来的玄武门之变,他的注意力可能在考虑刚刚统一的天下如何治理。尤其是如何安抚好经历隋末变乱的关陇贵族和关中百姓,确保自己的天下可以永固。对于两个儿子对于储位的争斗,他肯定是有耳闻的,但不太会认为会引发流血冲突,甚至危害自己对皇权的掌握。作为开国君主,李渊更多的局势在自己的控制中,甚至也可以这样猜想,不忍处理唐王朝建立功臣李世民的李渊,希望依靠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斗争,假借建成之手除掉李世民。从历史真实情况看,李渊的性格不是没有这种可能。对于兄弟矛盾,他肯定知道不会简单结束,但觉得自己是皇帝,权力在自己掌握中,所有的事情处于自己控制中。对于玄武门之变和事变后自己失去权力没有深刻的认识,如果他能够及早出手,支持其中一方,不会出现流血事件和自身失去权力的情况。

李渊既然自己说出要立李世民为皇太子,说明他虽然在立储上有压力,但是还是可以决定谁是储君的。他没有兑现诺言,是因为李世民并不是他喜欢的,或者说不是他最喜欢的。如果真喜欢,立李世民为皇太子,李建成等人也说不出什么来,毕竟李世民战功赫赫,李唐一半的江山是他打下来的。李渊只是把李世民作为大唐打江山的工具,这个江山是属于他和李建成的。如果李渊真的喜欢李世民,即使不能继承皇位,也有给李世民好的安顿。但玄武门之变之前的局势明显是李世民面对李渊、李建成、李元吉三个人,面对“一对三”的局面,李世民只能选择玄武门之变这条路。

李渊既然是皇帝,就不能站在民间父亲的角度考虑问题。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断而不断,必有后患。李渊没有把储位问题处理好,导致玄武门之变出现,骨肉相残。自古帝王家本无情,出身贵族的李渊,见证过姨夫一家因为皇权造成的国破家亡,却没有处理好自己家里的事。作为开国君主,李渊明显不是一个合格君主,虽为“高祖”,实则就是个守成之君。

推荐阅读